【院庆50周年系列征文】高桂兰:在困境中成长 | 记医院妇产科的发展历程
2023-09-08 16:04:51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我是1976年9月报到到垂杨柳医院工作,当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全科只有一台小的华生台式电扇,产房接生也只有两个普通灯泡的蛇皮灯。那时我们的电力不足,经常停电,赶上缝合时,只能用手电筒照明,病房护士站就点上蜡烛照明,写交班报告。
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齐心协力、一心为病人服务。为了减少伤口感染,我们学习同仁医院的消毒方法,定期刷地,有时人员少,医生护士一起干。
1976年时,我们给新生儿洗澡,只有一个保温饮水桶下面接个盆,单手托着给婴儿洗。随着产妇人数增加,婴儿洗澡问题亟待解决,最后把袁秉权大夫的换衣间改造成婴儿洗澡间,虽然只有不到8平米,但也方便多了。
(资料图片)
以前科室是没有卫生员的,卫生由护士负责,婴儿换下来的尿布由一位卫生员洗涤,她休息时,由护士负责清洗。
▲护士为新生儿进行护理
开始产妇不多,婴儿也少,就由产房人员负责喂奶、换尿布,后来生产的人多了,有时接生多,顾不上婴儿,随着护士的增加,婴儿室就单独由一组人负责,这就是婴儿室的雏形。
▲为新生儿进行护理
摄于:20世纪90年代
1976年我到妇产科时,门诊还是用木头的听筒,需趴在孕妇肚子上听胎心,产房当时只有两个额式听诊器。大概是1986年,门诊才购进了第一台胎心监护仪,建立了胎心监护室。通过胎心监护,能够及时发现胎儿在宫内的异常情况,为产科医生提供了诊断依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妇产科配备了多普勒听胎心,医生、孕产妇同时都能听到胎儿的心跳声,胎心监护也成为常规检查,大大提高了产科质量。
当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大家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科室一直是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很好的诠释了“垂医妇产人”不畏艰苦、拼搏进取的精神。如今搬进了崭新的大楼,科室面貌焕然一新、设备先进、医护团队朝气蓬勃,妇产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