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的故事】陈仓区阳平镇姜马村: 姜马察回音乐“余韵千年”
在陈仓区最东边的姜马村,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姜马察回乐曲而声名远播。察回音乐从祖上传下来,靠一代又一代“守艺人”的热爱和坚守,使得古老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
那么,姜马察回音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音乐?有哪些表演形式?生于民间、长在民间的乐曲文化在传承中又有哪些创新?近日,记者来到陈仓区阳平镇姜马村,走近姜马察回音乐,感受这一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会还是察回?
(资料图)
8月7日,记者走进姜马村,这个小村落看起来古朴宁静、干净整洁。该村村委会副主任姜海军告诉记者,姜马村在2017年与第六寨村合并,现在的行政村名叫第六寨村。“虽然村名改变了,但是大家还是习惯叫我们村原来的名字,这与村上的姜马察回音乐有很大的关系。”姜海军说,村上老人以前把“察回”称之为“茶会”,是因为传统的曲艺茶会和吹鼓手演奏,缺一不可的都是有茶水相伴。这里虽不产茶,但喝茶的风气却很浓,特别是在农村,过事或聚会时,主家就会熬煮罐罐茶,让乐人喝了嗓音更亮、唱劲更足,让邻里喝了相互帮衬关系更融洽,村民相处更和谐。浓浓的茶香伴随着充满乡土气息的乐曲演奏,更是姜马村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陈仓区文化馆非遗部主任董斌霞告诉记者,相传,姜马察回音乐是从唐代传下来的,在当时,这是一种宫廷音乐,主要用于祭祀、祈雨、庆典等。乐曲中的姜、马二姓的祖先曾是宫廷乐师的后裔,因躲避战乱逃到姜马村,姜马察回才得以流传至今。按这个说法,乐曲至今也有上千年之久了。“姜马察回乐曲中的‘察’字,在当时有巡察民间疾苦的意思,而民间所说的‘茶会’,应该是‘察回’的谐音字。”董斌霞说。
▲姜马察回音乐班团在传习所演奏乐曲
姜马察回音乐植根于姜马村,当地的乐班与乐人是维护这一音乐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力量。曾经的宫廷乐曲延续到近代,也开始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除了逢年过节等大型节庆,表演必不可少外,在平日村上的纳凉晚会、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上,姜马察回音乐也都是演出的重头戏。2007年,“姜马察回音乐”被列入陕西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这项古老乐曲也有了更有力的保护和更具活力的传承。
古韵回响的铿锵
记者采访当天,姜马村的十余位老艺人早早穿好表演服,在村里的姜马察回音乐传习所里等待着。见到记者,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起各自身边的乐器,向记者展示他们熟练的乐曲演奏。这些艺人年龄不一,年龄最大的姜宗乾已经80岁了,乐曲响起,他手中挥舞的三才板颇有气势。
今年55岁的姜周荣自小就跟着爷爷辈儿学唱姜马察回音乐,现在的他,是此项非遗的区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陈仓姜马察回音乐是一种以笛子吹奏和鼓乐相结合的合奏音乐,演奏形式分坐乐和行乐两种形式。坐乐在室内进行,乐曲有严格、固定的结构形式。行乐比较简单,主要是演奏牌子曲、打击节奏乐器,演奏中注重起、承、转、合,音乐庄重华丽、优雅丰满,风格纯清、刚柔并济,既有古代宫廷遗韵,还有浓郁的西府韵调,深受大家的喜爱。
“像我们今天这样,在室内坐着表演的就是‘坐乐’,你看,咱们这个乐器有渔鼓、笙、管子、疙瘩锣3个、海锣、碰铃等,最多时候乐器有30多种呢。”姜周荣说,在表演中,笛子是最主要的音源,它要求指法快稳准、底气充沛、腹中换气而气不断口,所发出的音似高山流水,如莺鸣翠谷,悠悠扬扬,飘飘荡荡……让人耳目一新。
据村里老艺人说,陈仓姜马察回原有曲目22个,现存曲目有《路曲子》《柳青叶》《高调柳青叶》《摆剑》《十八腔》等20个,《进南方》和《放牛》两个曲目由于年代久远,现已失传。“这些乐曲我们从小就听老一辈人哼唱演奏,耳音灌得多了,自然就掌握了其中的旋律。”市级传承人马志锋说,班团成员们手中的乐器都是从祖上传承下来的,乐曲也是跟着家里人学来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严苛的范本,但八音迭奏时,却是恰到好处的动听。
创新传承的接力
前不久,陈仓区政协、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教育体育局联合主办了省级非遗项目——姜马察回进校园展演活动。姜马察回音乐班团身着盛装,为阳平镇第一九年制学校的学生们表演了传承千年的古老乐曲。零距离的展示,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了非遗的魅力,了解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孩子们在惊叹察回音乐的壮观之余,对这项非遗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而非遗进校园,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地域文化的种子。
▲姜马察回音乐班团受邀参加节目展演
“非遗需要传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姜马察回音乐的历史。”姜海军坚定地说,在非遗传承中,走进校园、走近孩子是很重要的一项举措。除此之外,对于古老音乐的演奏创新,也是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必然途径。姜海军说,一首曲子演奏时长约为6分钟,观众容易出现审美疲劳。而艺人们大多时候也是在农闲时或者下雨时,坐唱着消遣娱乐,可是,当受邀参加舞台演出时,就需要用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切合群众需求的表演要素、更加精彩的舞台艺术来呈现一场完美的演出,于是,大家开动脑筋对节目进行创新编排。
“曲子《扬燕麦》原本只是单纯的合奏,后来我们在一起探讨时觉得这个曲子的画面感可以更强一些,于是,在演奏中我们加入了农耕工具木锨、斗、簸箕等,还加入了扬麦清扫、装斗等动作,这样就有了表演的成分,观众也爱看。”姜周荣说,他们还紧跟时代步伐,创编了老曲新词《乡村振兴换新颜》。这个节目除了合奏外,还包括男女对唱,歌词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村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这个节目还在今年4月份陈仓区撤县设区二十周年的庆祝表演中,从11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受到场下观众的热烈欢迎。”姜周荣说。
“可能就是因为古老音乐传承的氛围,我6岁的小孙女都学会了跟着乐曲合奏碰铃。”村民吴彩玲自从嫁到姜马村后,就开始学习察回音乐,怀着与本地村民一样的热情,她加入到察回音乐班团中,将这份乡音乡曲传到下一代。
采访接近尾声时,姜海军自豪地说,因为有察回音乐的传承,姜马村村民在艺术欣赏和学习方面显得格外有天分,大家从小就耳濡目染,都把对察回音乐的热爱刻在了骨子里,这种沾满地域泥土、散发文化芬芳的音乐根脉扎根在姜马村,也驻留在每个姜马村村民的心里。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琴
编辑:白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