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快讯 > 正文

全球新资讯:凝心聚力固成果 奋进探索拓振兴——河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综述

2023-04-20 19:40:13 中国农网

“去年仅暑假期间就实现日均接待300名学生,共计创收280万元,村民们别提多开心了。”河南省洛阳市嵩县黄庄乡三合村高家庄生态乐园创始人高明风说,作为县里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近年来三合村独辟蹊径,发展集写生、摄影、研学、培训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每年接待写生游客达两三万人次,年收入共计4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数个村庄吃上了“生态饭”。

三合村留下的铿锵足印,正成为中原大地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印记。暮春时节,记者随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弘扬红旗渠精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地走基层集中采访活动探访河南多地,一路踏平原、跨江河、翻山岳,感受“红旗渠”的壮美,体悟“焦裕禄”精神的绵长;其中既有产业帮扶的勃勃生机,也有文化赋能的创新探索,通过聆听一位位脱贫、致富者的娓娓道来,见证一座座崛起繁荣的村庄,切身感受乡村振兴的巨浪正在中原大地奔涌奋进。


(资料图片)

近日,农民日报陆续推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河南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稳岗就业守住底线——

河南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231.59万人,完成去年年度任务的112.74%;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9元,增幅7.2%

“这次去上海是到福寿康公司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公司管吃管住,工资每个月能达到6000多,一点后顾之忧都没了!”记者见到即将启程奔赴上海务工的嵩县脱贫户李永安时,他早已告别了离家前的焦虑,“以前总是担心干不好、工作不稳定,现在参加了县里的免费技能培训项目,老师们除了传授技能,还介绍了那边工作的情况,心里踏实多了!”李永安对未来充满希冀。

帮助脱贫群众稳岗就业,一直是嵩县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县里围绕人力资源品牌创建,采取“小班额”“夜间课堂”“田间地头”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为脱贫群众免费培训,先后打造出“嵩州焊工”“嵩州家政”“嵩州建工”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培育了一大批“技能农民”“嵩州工匠”,受到多家用人单位好评。

“我们以‘人人持证,技能洛阳’为抓手,全力做好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在稳住脱贫群众就业岗位的同时,也让劳务经济成为嵩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嵩县县委书记宗玉红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嵩县已帮助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余人,并且每年向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稳定输出劳务14万人次。

不只是嵩县,对不少脱贫县而言,培训好技能,走出去就业,稳住了就业大盘子;而培育本地多元业态,用好帮扶车间带动,则更成为打破就业“坚冰”的“破局之道”。

“现在留守在家的妇女很多都学会了插花,不仅挣到了钱,提升了自身价值,而且邻里关系、婆媳关系也更和谐、和睦了。”去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原本在外务工的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后白璧村脱贫户贾芹只因工厂停工面临失业返贫风险,在村干部协调下,她来到村里的插花基地务工,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彻底守住了不返贫的底线。

“插花制作由于简便易学、不限制时间、不用投资、多劳多得等优点,成立不到一个月就吸引了大批农村弱势群体及闲置劳动力的参与,”基地负责人张艳英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我们在广东汕头的主厂将所有加工业务全部转移委托给了位于后白璧村的插花基地。”

目前,后白壁村插花基地已从最初的200平方米车间发展到了近9000平方米的厂房,参与插花加工产业的脱贫群众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了2200余人,辐射安阳县所有乡镇,年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

产业帮扶持续提升——

河南全省53个脱贫县都形成2~3个特色主导产业,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59.05%

三年前,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脱贫户杨献开启了新的挑战,他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办起了写生基地。“我们村地处太行大峡谷核心地带,自然风光绮丽、民居独具特色,很多知名画家都来村里创作,现在成了艺术家们的聚集地了。”

近年来,高家台“画家村”知名度远近闻名,挖掘生态、文化潜能成为发展乡村产业、巩固帮扶成效的主抓手。杨献告诉记者,自己的写生基地年接待人次达3000余人,年收入达到了30万元以上,并且还带动村里10人就业,写生产业成了杨献实现持续增收的“金钥匙”。截至目前,高家台村共发展写生基地、民宿、农家乐32家,画材超市5家,配套设施齐全,村民通过参与写生产业年人均增收达到1.07万元,全村“乡村旅游+写生”产业年收入1800万元。高家台村也已经成为集写生接待、艺术培训、休闲度假和民居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写生胜地和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

除了“引进来”的文旅产业,“走出去”的农特产品也让脱贫群众迈向更广阔的空间。近年来,在科技帮扶团、新发地市场等多主体结合帮扶下,兰考的蜜瓜产业已成为驱动当地乡村振兴的三驾马车之一。

从兰考县堌阳镇到南彰镇,从闫楼乡再到三义寨乡……河南省蜜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常高正已走遍了兰考县的每一个蜜瓜种植基地。

“用温水将育苗盘浇透,待水下渗后,每钵播种1粒,芽尖向下,种子平放,覆盖土1厘米,盖好土后,贴钵面上再覆一层地膜,以保持土壤水分和温度,播种后立即将塑料棚膜盖上封严……”在葡萄架乡杜寨村的一处瓜棚中,常高正为脱贫种植户朱震详细讲解“兰考蜜瓜”的种植要点。

目前,兰考的蜜瓜产业已经历从无到有,实现5万亩规模化种植,带动32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实现就地就业1.3万人,累计促进农民增收90亿元。在焦裕禄精神普照的兰考县,“蜜瓜”业已成为县域历史上首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搬迁安置区治理有效——

针对河南全省86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5.97万搬迁人口,推进“一站式”综合服务设施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一开始的想法就是觉得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好,可以吃穿不愁、也不用外出务工了,农忙之余就串门子,坐在墙根晒太阳,依靠政府政策维持生活。”现年50岁、嵩县德亭镇德福苑社区搬迁户张松林想起搬迁前的日子,仍然唏嘘不已。

张松林全家4口人,从他有记忆起就一直住在德亭镇孙元村,由于居住条件偏僻,家里四间土坯房一到下雨时就成了“梦魇”,“屋外大雨屋里小雨”是真实写照;出行不便、孩子上学不便、就医不便,成了压在张松林全家的“三座大山”。

2018年按县里搬迁政策,张松林全家住进了镇上新落成的德福苑社区。本想着新房子带来的是生活上“一劳永逸”的转变,但在社区党支部的引导下,张松林并没有就此“躺平”,而是进一步萌生了发展产业、创业致富的想法。

2019年,他通过乡镇产业办、农业服务中心介绍发展成本较低的羊肚菌产业,通过租赁大棚科学种植,控制出产品质,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通销售渠道,当年就赚到近6万元,跟着他10余位群众平均每人也有6000元左右收入。

据介绍,德福苑社区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进高质量易地扶贫搬迁,在社区成立党支部,通过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成立居委会、监委会,选出社区干部7名,高标准建成德福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楼栋为单位推选出8名“楼栋长”,制定完善社区管理办法,实现统一管理。与此同时,搬迁群众原有承包地(耕地、林地等)依法享有的承包权益不变,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政策享有权益不变,继续保障搬迁群众按规定享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光伏收益等政策。

“我们持续做好强化综合管理、帮扶举措、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生活美’。”德亭镇党委书记夏萌说,“无论是做搬迁、抓产业,还是做培训、促增收,只要倾听群众意见,把握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难题,工作都能干成干好。”

据悉,嵩县共有搬迁安置点58个,涉及全县15个乡镇,搬迁贫困群众7434户28127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开展,一批批搬迁群众在挪穷窝、摘穷帽的基础上,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融入新社区,积极拥抱新生活。